置入行銷最基本的三種效果

在樂高積木出現之前,玩傳統積木要一塊一塊往上堆疊,它們彼此沒有附著性,下面牢固,上面才穩。雄偉城堡的塔尖之下,必須有每一塊可靠的基礎撐住。成功的置入行銷,必須用三塊關鍵積木堆起來,垮了第一塊,就沒有第二塊,但有了第一塊,不保證穩了第二塊,更別提第三塊了。哎呀!聽起來好像魔障,究竟葫蘆裡賣什麼藥?

談三塊積木之前,必須先談一個重要的心理現象:觀眾與屏幕之間的距離。我們都知道,適當的「物理距離」可不傷眼睛,另外還有一種「心理距離」,追星族才懂。

上鏡頭症候群

觀眾在屏幕上看見自己的偶像,此時,他會變身成追星族,與屏幕之間的物理距離,會轉變成與偶像之間的心理距離。偏好甚至會進階,出現追星的具體行動,把偶像簽名或合照發在臉書或朋友圈,曬出自己與偶像的真實距離,同框的偶像,記不記得你是誰完全不重要,總之,這是一項成就。

置入行銷的出資方,另一個身份是觀眾,從情感面來說,也存在著自己的偏好與認同,不過,具體行動變成「我想要把我的產品,置入到哪一個節目,或與哪一個明星結合」,這是理智面的決定,但卻容易與情感面混淆,這混淆因為多了主動權,爽感加倍,引來一種名為「上鏡頭症候群(Photogenic Syndrome)」的宿疾上身。

「上鏡頭症候群」的具體症狀是,當自己負責的產品或品牌,出現在心儀的頻道或節目,或被欣賞的偶像拿在手上、穿在身上、戴在脖子上…種種同框的事實,讓人覺得萬事具足,卻忽略了客觀效益的評估。

比較常見的例子是,產品被當成道具陳設,完全與情節無關,即使是無聲的佈景,在粉絲的眼中還是會被放大,這時的粉絲,也是置入行銷的出資者或決策者,面對可有可無、無法引起觀眾注意的置入,「上鏡頭症候群」隱然發病卻不自知。

更多的例子是服飾或配件的穿戴,沒有深入情節,一晃眼即過,穿戴的人是大名鼎鼎的宋慧喬或吳慷仁,反而混淆或模糊了判斷置入目標是否精準達成。

認識「上鏡頭症候群」,是追求置入行銷效果的第一步!

哎呀模型(AIA Model)

行銷專家 Heinz M Goldmann 提出的AIDA行銷模式溝通模型,用來描述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定之前經歷的四個階段,分別是 Attention注意力、Interest興趣、Desire慾望和Action行動。置入是一種行銷方式,AIDA模式也適用於「沈浸式置入行銷」。

成功的「沈浸式置入行銷」的檢驗模型是:引起注意(Attention)、留下好感(Impression)、刺激行動(Action)。第一個與第三個看似與AIDA相同,第二個被濃縮簡化,卻是沈浸式置入行銷的靈魂。

檢驗模型取其首字AIA,叫「哎呀模型」,顧名思義,可以是成功的拍案叫絕,也可以是失敗的懊悔惋惜,一樣的名稱,不一樣的結果,端看當事人怎麼做。

(1)引起注意(Attention)

引起注意的精確說法,不是讓觀眾察覺,而是讓觀眾有感。察覺只是觀眾知道產品或品牌出現在某段情節中,而有感則是「產品+情節」勾動了複雜的七情六慾。

一則置入會引起你的注意,暫不討論優劣,大概分為四種情形,也有可能彼此混搭:

  • 演員配戴:演員從頭到腳可見的服裝或配飾,都置入產品或品牌。
  • 演員對白:把產品或品牌名稱,甚至產品特性,設計為演員對白。
  • 佈景道具:產品或品牌以靜態露出的方式,出現在場景中。
  • 冠名贊助:產品或品牌名稱,在節目片頭片尾或畫面角落出現

以上這四種,焦點很容易放在「呈現比例」上,當呈現比例大,觀眾容易察覺,反之,則容易被忽略。於是,比例的問題就會被放大檢視:產品以道具呈現或由演員配戴時,佔畫面大小的比例?演員的對白提到產品,是一句帶過還是對話成串,佔時間長短的比例?有效引起注意,畫面大小與時間長短,只關係到是否被察覺,關鍵是觀眾是否有感。

觀眾有感,才能稱為有效的引起注意。

有感是抽象且模糊的,首先必須確認您不是「上鏡頭症候群」的患者,才有資格進一步探討有感。中國哲學與文化中有所謂「七情六慾」,具體描繪有感的面向:「七情」是指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愁、驚、懼;「六慾」是指食、色、財、睡、權、性。七情六慾讓有感的體驗與想像,變得十分豐富。

當「產品+情節」無法勾動您的七情六慾,註定是無感的置入。要特別注意的是,有感發生的源頭,必須是源自「產品+情節」,產品必須為有感做出實質貢獻。以下產品置入的四種層次:

  • A:無察覺,註定無感
  • B:有察覺,但是無感
  • C:有察覺,而且有感
  • D:有察覺,但有惡感

A與B「無感」,D甚至出現了「惡感」,已經不在討論之列,我們要從C的「有感」,進階討論如何留下「好感」。

(2)留下好感(Impression

看到一則的置入,不只令人搖頭,甚至怒火中燒,相信不少人有過類似的經驗。花錢的置入,以嫌惡作收,如果出資人還孤芳自賞,樂在其中,那真是悲劇一樁。

光是察覺是不夠的,還必須有感,光是有感是不夠的,還必須要有好感。以下是電影<露西Lucy>的案例:

  • 史嘉蕾·喬韓森(Scarlett Johansson)在永樂市場「大啖美食」,幾秒鐘前,他剛剛餵了四個人吃子彈。她拿起包子一口接一口,配著腳邊的屍體,桌上還看得見台灣啤酒。
  • 史嘉蕾·喬韓森(Scarlett Johansson)把大批槍械,裝進一只「台北市體育學院」的袋子,從永樂市場一路背到汀州路三軍總醫院,中間還拿槍幹掉一名計程車司機。

看完這兩段場景,試著回答以下兩個問題:

  • 永樂市場的美食好吃嗎?
  • 台北體育學院捲入火拼?

置入被觀眾察覺了,相當有感,然而,實際的效果卻沒有帶來好感,置入標的與情節無關,甚至還有遭致惡感之虞。

這時,那些曾經看過的置入浮現腦海,難道要安排女主角在燈光美、氣氛佳的場景中,坐在永樂市場優雅進食,不僅把滿意的表情做足,再加上一句「好好吃喔」,才是我們所要的好感?

沈浸式的置入是一門藝術,講究品味,它不是開門見山的叫賣,過於直白,顯得急躁,明顯刻意,引發反感,「置入標的是客人,原來的情節是主人」,「賓主盡歡」,才是好感的最高境界。

(3)刺激行動(Action

從沈浸式置入的情境回到真實的世界,仍然沒有回過神來,繼續以實際的行動追隨,這種「打通關」是追星族專屬。

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,在1989年落成以後,焦點是貝聿銘建築師的創意,與羅浮宮古典風格的巨大反差,入館之後的倒金字塔,充其量只是一件放在穿堂的公共藝術,人潮經過此處,即迫不及待的分別往各個展間朝聖。2003年一本暢銷小說出版以後,穿堂搖身一變,成了知名景點,名氣甚至直逼鎮館之寶「蒙娜麗莎的微笑」。

小說名為<達文西密碼Davinci Code>,掀起聖杯海嘯,讓穿堂擠滿人潮,盯著小玻璃金字塔比手畫腳,留下到此一遊的打卡照,大家明知是小說情節,也要一窺聖母瑪莉亞骸骨的神秘落腳處。

羅浮宮成功置入<達文西密碼Davinci Code>,讓2003年成了館史分水嶺,羅浮宮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之間,長達數年,入館人數分居一二的纏鬥就此告終,羅浮宮從此絕塵而去,坐實了世界第一大博物館的寶座。

您可以找到很多刺激行動的成功案例,像2014年上映的<樂高玩電影The LEGO Movie>,帶動後續的蝙蝠俠等系列炫風,更成功搶救了瀕臨危機的LEGO企業。成功置入的效應何其巨大,但不是每一個置入安排,都能有效刺激行動。

你可以找到更多無疾而終的失敗案例,在「引起注意」階段被淹沒,或在「留下好感」階段即陣亡,甚至在最後「刺激行動」階段,只能帶起無足輕重的漣漪。

結語

哎呀,你的置入怎麼了?哎呀,我的置入好威啊!置入行銷魔障處處,以下幾個問題,值得進一步追問。

  • 置入行銷的戰場,不限於屏幕,可以延伸至實體世界。例如:即使產品露出與情節無關,但是一張演員穿戴產品的照片,足以讓行銷人員截圖放大,在賣場成為行銷利器。這個說法,1是無法接受,10是完全同意,您心中的數字是多少?理由是什麼呢?
  • <達文西密碼The Davinci Code>一開始,館長被殘酷殺害,死在羅浮宮的展廳內,這會影響您對羅浮宮的「好感」嗎?<露西Lucy>片中,台北晶華酒店成了黑幫販毒與虐殺現場,你對台北晶華酒店的「好感」會扣分嗎?看完這兩部片,從「留下好感」的角度,如果您的答案並不一致,原因是什麼?

置入效果八字箴言:沒效有三,無感為大

分享此篇文章
紀彌恩
紀彌恩
文章: 22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